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安博体育官网入口网址 > 新闻动态 >
你生而有翼,
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行,
形如虫蚁?
—13世纪波斯诗人鲁米
高山、荒漠、缺水
伊朗,位处亚洲的西南部,总面积164.5万平方千米,跟新疆(166.49万平方千米)差不多那么大,人口8855.06万,不少了,世界排名第18,跟江苏接近(8526万人)。
伊朗这个地方,别看它挨着里海、波斯湾和阿拉伯海,好像“南北通透”,其实生存条件并不怎么样。
因为它四周,都是崎岖高大的山脉,所以整个国家,就跟一个石盒子似的,西南部山脉还是“双层”的,而中间也没有优良肥沃的盆地,多是些地广人稀的高原和大片荒漠、沙漠。而且,伊朗的荒漠,跟我们国家西北地区的荒漠还不一样,许多又干又咸,上面结了一层厚厚的盐,所以叫盐漠。
一般的沙漠,还能长点耐旱植物,这种盐漠堪称“死亡之海”,是真的寸草不生。伊朗最大的一块沙漠叫“卡维尔盐漠”,距离伊朗首都德黑兰东南方向300公里,占地7.7万平方千米,据说数百万年前就是一片海,现在连棵草都看不见了。
伊朗的沙漠、荒漠和盐漠的总面积,占伊朗国土面积的1/4,其中14%还是活动的,以每年1%的速度扩张。所以伊朗总共31个省份,有17个都面临荒漠化的威胁,而这些省份又住着70%的人口。
伊朗耕地面积,大约占陆地面积10%左右,人均达到0.19公顷,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.21公顷,关键最近一些年,下降速度太快了,相较1979年,下降了一倍多。
除了大麦、水稻之类的农作物,伊朗的农民还喜欢种藏红花、开心果、椰枣、樱桃、苹果和柑橘等,尤其开心果,产量世界第一,樱桃和椰枣的产量也能达到世界第二。
但由于降水、山脉和荒漠等自然条件限制,伊朗农业机械化程度低、连片耕地少,效率一直上不去,以至于这些年,伊朗农业逆差一直在扩大,截至2022年,已经达到102亿美元,而2000年这一数据才20亿美元,20年扩大了5倍多。
荒漠、沙漠多,那水资源就非常重要。但伊朗偏偏也是个缺水大国。2021年7月,伊朗西南部胡齐斯坦省出现严重的缺水问题,引发了大规模抗议,后来抗议还蔓延到了其他省份,变成了一个全国性问题。
伊朗政府也不是不努力,在全国修了许多大型水坝,以便充分利用全国本就有限的水资源,现在伊朗已是仅次于中国、日本之后的第三大水坝建设国。
但悖谬的是,可能恰恰是政府太努力了,导致河流过度开发,环境严重退化。实际上,伊朗有许多水坝被认为建在了不合适宜的地方,人们因此流离失所,还破坏了宝贵的湿地及其生态系统。
水资源,是涉关国计民生的基础工程。解决不了,人没法活下去,就更别谈干别的了。
伊朗是石油生产大国,但炼油很耗水的,生产一加仑汽油大概需要0.61-0.71加仑的水,没有水,与石油相关的工厂,包括炼油厂、化肥厂和化工厂,都没法办。不过,伊朗大约90%的水资源,是被灌溉系统落后和管理糟糕的农业消耗掉的,说明它的大工业不强,或根本就干不起来。
伊朗每年使用的水量缺口,大概在38亿立方米左右。而这缺口要怎么补呢?挖井取地下水。
所以现在伊朗另一个大问题,是地下水位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。一家国际机构的研究显示,从2002年到2017年,伊朗全国地下水补给量下降了惊人的35%。
就连首都德黑兰,也有超过3万口非法水井。最近一些年,市区经常能看见因地下水枯竭而造成的裂缝和巨大空洞,而城区西南部的地面则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向下沉。
因为缺水,工厂没办法建,那是司空见惯的事了,但更麻烦的是,还可能触发国际冲突。比如,2023年,伊朗和阿富汗,就因为一条叫赫尔曼德河的水权问题吵了起来,然后打了起来,造成双方不小的伤亡。
雅利安人
伊朗,以前叫波斯,是1935年,波斯末代王朝——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代国王礼萨汗改的。
好好的波斯,为什么要改成伊朗呢?
这就说来话长了,得分别了解什么叫“伊朗”、什么叫“波斯”。
伊朗,英文是Iran,源自于一个古老的民族,雅利安人,Aryans。
雅利安人,至今找到的最早的记载,来自印度公元前1000以前的诗歌集《梨俱吠陀》。
从这诗歌集里可知,雅利安人,最早是生活在中亚草原地区(主要在里海、死海和黑海一带)的游牧民族。
大概公元前1500年,雅利安人先抵达兴都库什山脉一带,然后侵入了印度。
但关于这事,并无任何正规的历史典籍记载,也没考古踪迹可循。那凭什么可以确定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呢?
除了刚提到的诗歌集《梨俱吠陀》外,主要是基于18世纪欧洲学者的比较语言学研究假说。
——18世纪后期,英国殖民印度时期,一个叫威廉·琼斯的英国学者,跑去印度学习当地语言,意外发现梵语、波斯语、希腊语、拉丁语、凯尔特语、日耳曼语和斯拉夫语等,有诸多的相似性,使用了共同的字母或符号。他因此把这些语言统称为印欧语系。
从梵语中还可以推断出,在印度次大陆,古代的雅利安人,是上等人,因为“雅利安”这个词的意思是“高贵的”、“尊敬的”,与外部来的野蛮人相对,与种姓制度中最低等的首陀罗相对立。
顺便说下这个梵语。
我们都知道,咱们国家的著名学者季羡林,就是研究这种语言的——因为很多人不了解,而他学术地位高、年龄也比较大,所以晚年很多人误把他称为“国学大师”——他为此一直很苦恼。
梵语,到现在也还是印度法定的22种官方语言之一,不过用的人很少了,据说现在印度和尼泊尔,还有一万多人使用。
即使在古印度,梵语也是一种高雅纯正的语言,非世俗语言,高等世袭阶层才会使用,后来与印度北方俗语相互作用,才衍生出印地语、孟加拉语和尼泊尔语等。
公元6世纪,唐僧取回来的佛教“真经”,也是用梵语的一种变体写的。梵语佛教经典传播到中土,对我们的汉字读音、词汇产生了很深的影响。
比如,南北朝以前的古汉语中,是没有“f/w”的,而是读成“m”,受梵语影响才有的。像粤语中“尾(w)”到现在也还读“美(m)”,原因是,粤语实际是古汉语的活化石。
词汇方面的影响也很多,什么“三界”、“青眼”、“浮屠”、“轮回”、“劫”和“瑜伽”等,对了,还有“烦恼”这个中年人、青春期朋友都很熟悉的词汇,也是来自梵语。
说回雅利安人。
刚我们说到,从典籍《梨俱吠陀》可知,大概公元前1500年,雅利安人自中亚来到印度次大陆。
后来,另有一支来自中亚草原老家——也有说是自兴都库什山脉(跟去印度那拨同源)的雅利安人,则沿着西南方向迁移,抵达伊朗高原东部,时间大概为公元前1000年。
雅利安人迁入伊朗高原这事,最早记录在亚述帝国公元前9世纪中叶的典籍里。
所以说起来,其实印度的雅利安人,比伊朗的雅利安人,还要早一点到。只不过,抵达伊朗的雅利安人,可能保留了更多祖先的记忆,一直把占领的伊朗高原称之为“雅利安人的故乡”——一直到近代,人们还这样认为,尤其希特勒特别信这点。
除了迁往伊朗和印度外,早期雅利安人迁入的地方其实还有很多。
至于这些迁到新地方的雅利安人,后来又迁到了哪里,实际是很难考证的。其中许多关于雅利安人的学说,本质也都只能算是一种学术假说。
但是,大概自18世纪开始,由于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兴起,很多地方的人都声称自己是雅利安人的后裔。所以语言学者们则干脆把印欧语系的人都称为“雅利安人”。
一些西方殖民主义者,也起心动念,利用“雅利安人”这个学术假说,为殖民主义找借口——简单来说,就是鼓吹“雅利安人”属于高等种族,而自己是高等种族后裔,所以殖民“低等种族”是有理的。
到了19世纪末,在西方殖民者的鼓吹下,“雅利安人种族主义”论调已经相当盛行。
我之前在《飞跃太平洋:中美300年》一文里提到过这事:像美国总统西奥多·罗斯福,就是“雅利安人种族主义”的忠实拥趸。他签署排华法案,背后动机即源自于此。
另外,美国的西进运动、像打猎一样屠杀印第安人、骨相学,以及优生学、现代智力测验等,背后都根源于这套歪理。
其实仔细想想,一直到今天,不少美国人也依然有令人生厌的“种族优越感”。
但最早将这套种族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的,却不是美国人,而是英国人——他们殖民了印度,所以就率先把“雅利安人优越论”跟印度的种姓制度结合起来,以方便自己的统治。
1888年,一个叫查尔斯·莫里斯的美国记者写了一本叫《雅利安种族》的书,把这套种族主义推到了新的高潮。当时,恰好盛行“社会达尔文主义”。各类伪科学就搅合到一块,催生出了“白人至上主义”,以及铲除精神病人、低能人和残疾人的“优生学”,进而搞出一套从肉体、精神到血统的“种族净化论”。
后来这套掺杂了各类臆想和动机叵测的歪理的大杂烩,自美国传到了维也纳一个失意的名叫希特勒的美术生的耳朵里,然后就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浩劫。
顺便说下,二战期间,希特勒整的集中营,也是他从英国人布尔战争中学来的。
——我有时候真的很佩服中国的老祖宗的话,天理循环、报应不爽。
1935年,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代国王礼萨汗,也是基于西方人鼓吹的雅利安人种族优越论,而将波斯这个国名改成伊朗的。
所以可以说,伊朗改国名本质是伊朗人“崇洋媚外”的结果。
在礼萨汗建立巴列维王朝之前,统治伊朗的王朝叫恺加王朝,被西方欺负得够呛,像清朝一样派了许多人去西方求教、搞了许多失败的西化改革,所以伊朗人“崇洋媚外”也不奇怪。
到礼萨汗手里,雅利安人假说刚好盛行起来,他发现伊朗人居然是西方人的祖宗,至少跟西方人同宗同源,自然很乐意更名。
——当时小胡子也相信波斯是“雅利安人的故乡”,是日耳曼人的祖宗住过的地方,加上伊朗还有不少石油、地理位置优越,方便他征服世界,所以跟礼萨汗各种套近乎。他曾多次拜访礼萨汗,还送给他一张签名照。
其实希特勒学啥都半桶子水,却号称喜欢和阅读崇拜波斯拜火教的尼采。尼采写过一本书叫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——所谓查拉图斯特拉,就是波斯语中的“琐罗亚斯德”,即古波斯的国教,也叫拜火教、祆教。所以尼采也一度成了他搞种族主义的工具人。
波斯
再说说波斯怎么回事。
话说挨着波斯湾附近,有一条南北向的山脉,叫札格罗斯山脉,它的西侧,是肥沃的新月沃土(Fertile Crescent),东侧则是贫瘠的伊朗高原。
古代交通工具落后,要穿越高大山脉是很难的,所以山脉两侧,因为土地肥沃程度不同,生活和文化水平自然也有天壤之别。
但要穿越札格罗斯山脉也不是没有可能,伊朗高原这边的人通过多年摸索,还真找到了这么一条路,这就是发源今天伊朗东北呼罗珊地区,挨着里海一侧的呼罗珊大道。
这条路开发出来后,两边的居民就开始交流起来,当然主要是通过战争进行你死我活的“征服式交流”。
一开始,是一支来自两河地区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北部地区、自称亚述的民族,霸占了呼罗珊大道,并从东边抢来许多奴隶和牛马,并在公元前10世纪建立了一个横跨扎格罗斯山脉的大帝国,即亚述帝国。
但札格罗斯山脉东边的人,虽然穷,却也不是吃素的。
其中伊朗高原的西南地区,有个部落,叫埃兰,骁勇善战,很早就建立过一个国家(前2700年-前553年),而且头铁地对抗亚述帝国。不过,它没扛住强大的武力入侵,被亚述灭了。
大概公元前615年,另一个来自伊朗高原哈巴丹附近、擅长养马的部落,也受够了亚述人的侵略,奋起反抗,这次反抗成功了,所建帝国就是米底王国(约公元前678年-前549年)。
米底王国与新巴比伦王国合作,在建国三年后,彻底灭掉了亚述帝国。自此,米底王国进入高速发展期,反过来,穿过札格罗斯山脉,跑去西边烧杀抢掠,帝国版图越来越大。
对了,正是这个米底王国,产生了一个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的事,即该王国有个贵族,名叫琐罗亚斯德,年纪轻轻舍家抛业,跑去山里隐居,然后以自己名字,创办了一个宗教,即琐罗亚斯德教,也叫拜火教。
不过,米底王国虽然强大,但很短暂,只坚持了100多年,就被末代国王的女婿波斯王子冈比西斯的儿子给颠覆了,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居鲁士大帝。
这个居鲁士,很了不起。玩游戏的人或者喜欢《泰坦尼克号》的人,可能都会很熟悉他的自传铭文:“我,居鲁士,乃世界之王,伟大的王。”
他干了一件特别有名的事,是把新巴比伦王国灭了,解放了该国的奴隶——犹太人,因此犹太人非常感激他,称他古列王——很有意思,多年后,礼萨汗所建的巴列维王朝,虽然自称雅利安人,但跟希特勒不一样,也反对迫害犹太人。
居鲁士的老家,在今天伊朗的西南地区,挨近波斯湾附近,属于帕尔苏阿(Parsua)或帕尔苏阿什(Parsuash)地区,大概位置就在扎格罗斯山麓和波斯湾闷热的海湾之间,也就是今天伊朗的法尔斯省。
那么,为什么这块地区叫Parsua或Parsuash呢?其实是最早亚述帝国对该地区的称呼,意思是“边界”或“边陲”。可见,这地方离亚述帝国的中心比较远。
而来自这里的居鲁士,把米底王国灭掉后,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,并以自己出身的家族名字“阿契美尼德”命名,即阿契美尼德王朝(前553年-前334年)。
不过古希腊人一般不用“阿契美尼德”称呼居鲁士建立的帝国,而依然用他的老家即Parsua或Parsuash的音译词称呼他的帝国——比如,“坡塞斯”(Perses)、“坡斯卡”(Persica)及“波西斯”(Persis)等,到了现代英语词中,就慢慢演变为波斯(Persia)。
因此,阿契美尼德王朝,也就是伊朗历史上的波斯第一帝国。
考虑到波斯这词的原初意思,是指“边陲”或“边界”的意思,由此推断,这词实际也算是古代西方人对居鲁士所建帝国的一种蔑称——这或许也能解释,为什么自古至今,所谓波斯人从来不自称波斯人。
阿契美尼德王朝,存续了200多年,经过数代人的东征西讨,疆域往东一直扩展到中国新疆地区附近,往西则灭掉了新古巴比伦、抵达希腊附近,往北则打到印度边上,往南则触达咸海边上了。
这个帝国,横跨欧亚非,威风凛凛,影响极其深远,算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进入“古典帝国”时代,高峰期统治了全世界44%的人口。据说福山要是生活在那个年代,也会写一部《历史的终结》。
波斯帝国太强大了,打到了西方人家门口,所以西方人对波斯第一帝国一直有心理阴影。
直到后来,波斯第一帝国被缘起于古希腊城邦的马其顿帝国的继任者灭掉,西方人这才舒了一口气。
尤其,有“西方中心主义情结”同时心理阴影面积比较大的西方历史学家们高兴坏了,坚称这场胜利是“民主击败专制”或“文明击败野蛮”。
我们前面提到,雅利安人,是大概公元前1000年抵达伊朗高原的,且非常强势。所以无论是米底王国的建造者,还是波斯第一帝国的建造者,都可以算说是雅利安人的后裔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雅利安人的范畴要比波斯或波斯人大多了。
但我们也说了,雅利安人是近代西方人的“发明”。这点,务必分清楚。现代西方人,对波斯第一帝国的态度是又爱又恨的,恨的是它征服过西方,爱的是它是自己的同种族后裔所建——或者说,现代西方人有意建构出这样一种挽尊的假说。
波斯第一帝国结束后,伊朗这个地方前后经历了塞琉古王朝、安息王朝的统治。这期间,波斯文化算是被来自西边的文明给打断了。
直到公元224年,再次被一个波斯人统一,这人叫阿尔达希尔一世,是原安息王朝法尔斯省的省长。他建立的帝国,被称为波斯第二帝国。但实际上,他自己定的王朝名叫“萨珊王朝”(226年-651年)。
这是个等级森严的王朝,国民分为教士、军人、行政官员学者和平民四个等级,以拜火教为国教。它也是最早出现于中国史书的波斯帝国,《魏书》记载,该王朝来中国交聘了十多次,送来了各种礼品。
651年,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灭掉了,该王朝的末代皇帝的儿子卑路斯,逃亡至中国的唐朝避难,并请求唐高宗出兵抗击阿拉伯人,帮助其复国。后来唐朝政府,将该王子护送回阿富汗稀斯坦一带,并建立波斯都督府,不过两年后,还是被阿拉伯帝国灭亡了。
“萨珊王朝”被阿拉伯人灭掉后,波斯文化受到了历史上最大的冲击。
因为,阿拉伯人带来了伊斯兰教,取代拜火教,还有官定语言阿拉伯语,将波斯语变成了一种地方语言。
但波斯文化并没有就此消亡。因为,阿拉伯人的统治,实际沿用的还是萨珊王朝的波斯式君主制,统治机构里许多官僚、书记员也多是波斯人。尤其750年,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拔斯王朝,尤为倚重波斯人。
期间,波斯地区还形成了一长串的割据王朝:塔希尔王朝、萨法尔王朝、萨曼王朝、齐亚尔王朝、阿拉菲德王朝、白益王朝、伽色尼王朝、古尔王朝、塞尔柱帝国、花剌子模国。
大家如果喜欢读诗,就会了解,塞尔柱帝国时代的著名诗人,也是“几何代数学”的创始人——奥马·海牙姆,出过一部著名的诗集,叫《鲁拜集》——鲁拜为阿拉伯语,意思是四行诗,郭沫若翻译的。但奥马·海牙姆,却是波斯人。
这期间,伊斯兰教在波斯,也经历了一段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强烈的“本土化”过程。比如,像穆斯林节日诺鲁孜节日,过去实际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新年。也是在这期间,波斯的学者将《古兰经》翻译成了波斯语。
伊斯兰教在波斯经历了“本土化”,但这个“本土化”的过程,也是波斯的“伊斯兰教化”。
阿拉伯人的统治,自1220年开始受到蒙古人的挑战,1258年,蒙古人攻克巴格达,阿拔斯王朝灭亡,阿拉伯人在伊朗的统治算是彻底终结了。
此后,伊朗高原在蒙古人、突厥人建立的各种王朝里流转,直到公元1507年,伊朗高原,重新回到了波斯人建立的萨法维王朝(1501年-1722年)手里。这就是所谓的波斯第三帝国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萨法维的创始人伊斯玛仪一世,虽然祖籍是阿尔达比勒地区的波斯人,但他更重要的身份,是自称为什叶派第七代伊玛目穆萨·卡兹姆的后裔。
而他的统治,也主要依靠什叶派组成的“红帽军团”,以及从阿拉伯地区招募过来的乌莱玛——伊斯兰教宗教权威、学者。
所以萨法维王朝,虽然被称为波斯第三帝国,但已经完全伊斯兰化,是伊朗历史上第一个什叶派帝国,以什叶派为国教,命令臣民尊奉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教义。
——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,是什叶派的支派,至今还是伊朗人的国教。什叶派与逊尼派的主要区别,简单来说,是前者推崇穆罕穆德的继任者阿里,后者相信统治者靠推举和才华,而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,则不仅推崇阿里还推崇阿里的十二代后裔,其中第十二代伊玛目据说还隐遁起来了,一旦大灾降临,就会出现。
——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这一派得特点,深刻塑造了今天的伊朗,因为他推崇血亲“后裔”,所以推崇权威、正统,但在第十二代伊玛目出现之前,什么叫权威和正统,则由精通伊斯兰教义的神学家代为解释,最高级别的神学家就是阿亚图拉。但神学家是开放的,不会被谁垄断,主要看谁的伊斯兰教法学问高。
所以一直到今天,伊朗都还是“专家治国”——只不过,这里的专家,是伊斯兰教法专家、也叫法学家。
萨法维王朝建立之初,其实伊朗还是一个逊尼派为主的地方,是萨法维多年的统治,让什叶派在伊朗获得了无可撼动的地位。
1722年,萨法维王朝被地方军阀纳迪尔沙推翻,这人是出生于土库曼阿夫沙尔的农民,所以建立的阿夫沙尔王朝并不被视为波斯王朝。
尔后,1758年建立的赞德王朝,1779年建立的恺加王朝,也不算波斯王朝,因为分别是库尔德人、突厥人所建。
与此同时,大概从萨法维王朝末期开始,西方人也来了。尤其是恺加王朝统治期间(1779年-1925年),正好碰到英俄大博弈,伊朗高原北面被俄罗斯蚕食、东面则被英属印度夺走了。一次世界大战,英、奥斯曼帝国和德国,更是蜂拥而来抢石油。
一直到1925年,礼萨·汗发动政变,推翻恺加王朝,建立巴列维王朝,1935年,他把波斯改成伊朗,伊朗高原才重新获得片刻的“准安宁”,但依然未能将西方人完全赶走。
礼萨汗出生于波斯的马赞德兰省,原来就是个普通的士兵,打仗很猛。他建立的王朝,自称是波斯王朝的继任者——不过,我没看到哪个历史学家称他建立的王朝叫第四波斯帝国。
他非常崇拜奥斯曼土耳其凯末尔搞的西化改革,想要效仿。可他认为,保守的伊斯兰教思想严重地阻碍了他的改革,所以为了减少改革阻力,他决定将复兴波斯作为民族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,同时去掉伊朗的伊斯兰文化底色。
——不过他似乎忘了,正是第三波斯帝国,在伊朗确立了伊斯兰什叶派信仰不可撼动的地位。
他建了不少图书馆、博物馆,还举行千年纪念会,不断地鼓吹波斯民族和语言文化的统一性,将阿拉伯人入侵带来的伊斯兰教,视为国家落后的主因。
1935年,他将国名“波斯”改成“伊朗”,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——将波斯人视为雅利安人后裔,也就是跟西方人同宗同源,从而与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文化区别开来。
他的儿子伊朗的末代皇帝礼萨·巴列维继位后,也非常重视复兴“波斯荣光”。1971年,他甚至花费巨资,特意前往波斯第一帝国的都城遗址,搞了一个所谓波斯帝国诞生2500年的纪念活动,宣示伊朗已经复兴了波斯第一帝国的荣光。
伊朗在这两父子手里虽然有过短暂的经济高速增长,只是远谈不上复兴“波斯荣光”。
礼萨汗将国名波斯改为伊朗,本身就是受西方中心主义、雅利安人种族主义影响的结果,所以该王朝,自始至终就从没摆脱过西方或明或暗的摆布——前期是英国,后来是德国,再后来是美国,所以它所宣示的“波斯荣光”,是带着西方色彩的,背后的实质,是期望用“西方化的波斯”去除“伊斯兰化的波斯”。
1979年,巴列维王朝,被什叶派教士霍梅尼发动的伊斯兰教革命推翻。这也说明:伊斯兰准确说是伊斯兰什叶派,已经完全浸透了伊朗——至今,伊朗90%以上的人口都是什叶派,任何统治者恐怕都不能无视或抗拒这点。
中东孤儿
从上面我们捋出来的历史可知,伊朗高原这地方,虽然很贫瘠,却也孕育出了波斯这样伟大且强盛的文明。不过大家或许也发现了,波斯文明虽然很繁盛,但并不是连续的,而是屡屡被打断。
而且,波斯历史上的三大帝国,间隔的时间也都比较长,居鲁士大帝建立的波斯第一帝国,距离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,将近580年之久,而萨珊王朝距离波斯第三帝国萨法维王朝,那更是长达950年之久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其实根本原因在于,伊朗高原的生存条件确实不怎么样,人类的生存或交通技术如果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,是很难在这里孕育出文明的——过去的古文明,一般都孕育于平原、肥沃或水资源丰沛的大河边——而这也是为什么,波斯文明出现比较晚,直到呼罗珊大道开辟之后才出现,且并没有算在四大古文明之内。
——居鲁士建立的波斯第一帝国,时间是公元前553年,相当于中国春秋时代,大约是孔子降生的年代,那已经是古中国文明的鼎盛期了,而四大古文明,最早也是在公元前1800多年了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伊朗高原生存环境虽然不怎么样,可地理位置却极其重要——刚好处于东西陆路交通的必经区域,所以一旦人类交通技术发展起来,比如呼罗珊大道开辟后,伊朗高原也就必然会成为东西两边文明不断碰撞、打架的地方,本土孕育出的波斯文明,因此也就屡屡被东西两边渗透、打断。
或者换个说法,波斯文明本身也是东西碰撞和交融的结果。从这个维度去思考伊朗,大家就会发现,一直到今天,伊朗这个国家的主要矛盾,其实都可以用一个词概括:“东西之争”。
不过1979年,推翻伊朗末代王朝、建立今天伊朗体制的霍梅尼,提出了一个新概念,叫“不要东方, 不要西方, 只要伊斯兰”。
这话听着,好像是为伊朗找到了一条避开“东西之争”的“第三条道路”,或者强调摆脱东西后获得的自主性、独立性。
但实际的情况,今天我们也看见了,伊朗并没有摆脱东西两边相斗的命运——今天伊朗的体制,是宗教和世俗的混合体,实质代表的依然是东西两边的文明之争。
而在国际地位上,这些年来伊朗也一直在争斗,与其说走的是“第三条道路”,毋宁说是被东西双方排挤,走上了一条极其孤独的求索之道:
一方面,它虽然信仰伊斯兰,可却是仅占伊斯兰教中10-15%教众的什叶派,所以它虽然位处中东,被阿拉伯世界包围,可并不是阿拉伯国家。
另一方面,它也从不像巴列维王朝那样,利用波斯民族主义,构建现代民族国家,进而通过雅利安人后裔的传说,与西方打好关系,而是坚守伊斯兰什叶派信仰,认定西式的现代化是“毒药”,所以又被西方排挤、制裁。
今天伊朗和以色列打得热火朝天,但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这两个国家,实际上都可以说是被阿拉伯国家包围的“中东孤儿”,本该相互取暖才对。
只不过,它们可能都属刺猬,靠太近了疼,离太远了又寂寞,不靠文明交流,唯有导弹互射。
文明的悲哀,莫过于此。
下一篇:没有了